
自序海洋史論集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本書收錄個人過去一、二十年間有關海洋史研究的一些作品。個人研究的重點原本放在明、清社會經濟史,但因為碩、博士論文都與國際貿易有關,不知不覺走進了海洋史的領域。海洋無限廣大,海洋史涉及的問題也茫然無際。因為我長期不在歷史學界就業,與本地的主流學者往來不夠頻繁,經常獨立摸索,也就難免異想天開,東衝西撞。不過,老天待我不薄,一路上還是得到國內、外很多朋友的啟發;而我也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珍貴的資料與資訊;有時候竟然也有機會親身到海上漂泊。由於海上的珍奇太多,常叫我流連徘徊,以致於多年來想完成的一本通論東亞海洋史的專書,一直無法殺青。現在借著出版論文集的機會,把一篇講稿改寫如下,請讀者指正。因為是講稿,因此有時東拉西扯,內容不算均衡,也不夠周延。附註原本只供自己參考,因此有些出處並未註出。不過,我的目的只是陳述部分個的想法,作為一個引子。稍微深入的研究,還是有勞讀者翻閱後面的文章吧。我研究的時代,大致上以十七、八世紀為中心,往前後再推衍一些。往前,可以推到1540年代,往後則推到1840年代,實際上以1540-1840這三百年間為重點。這段期間相當於明代後期至清代中葉。選取這段期間的原因如下:(1)就中國來說,1567年以前實施海禁,法律上片板不許下海;(2)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琉球(沖繩)經營東南亞貿易,其所買賣之商品透過朝貢貿易,轉銷中國,使中國人民可以取得合法的南洋胡椒、蘇木等商品;(3)日本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前未曾與南洋直接貿易,主要透過與中國的「勘合貿易」取得南洋商品,或者藉由鹿兒島薩摩地方與琉球之交易取得少量同樣的東西。但因1549年以後,「勘合貿易」永遠停止,同時琉球又中止其南洋貿易。這兩件事合起來使日本無法獲得南洋產品供應,於是日本船開始南下,發展成為所謂的「朱印船貿易」;(4)葡萄牙人在1514年首度出現在中國沿海,其後在廣東到舟山之間流竄,1548年被朱紈擊敗,逐出寧波雙嶼地區;1554年佔領澳門,並在三年之後永久佔領該地,將它發展成為一個貿易中心;(5)西班牙人在1567年佔領菲律賓群島南部的宿霧(Cebu),1571年建立馬尼拉成為其東亞之交易中心。……(6)1840年代,中國因為鴉片戰爭而開放通商口岸;日本則在1852-53年間,因培理(Commodore Perry)來航而打開門戶;1858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將印度等東方殖民地移交給王室,也就是由英國政府接手管理。英國工業革命在1760年代發軔,但其在亞洲取得經濟上的優勢,也要等到十九世紀中葉才具體化。另一方面,英國在工業化開始之後,「自由貿易帝國主義」(free-trade imperialism)當道,主張藉由廉價商品打開市場,不以建立有形殖民地為目標。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左右,因為法國、日耳曼及美國等國家也工業化成功,其產品加入競爭,英國被迫放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而走回有形帝國的老路。在這三百年間,活躍於東亞地區海域的海洋貿易家,主要為西歐、北歐來的商人與華人貿易家,其次則為其他的亞洲在地商人。這些人和他們所經營的貿易,也就是我個人的研究興趣所在。不過,因為種種不擬細說的因緣,收在本集子裡的文章,也有幾篇超出我平常研究的年代。這包括了〈談熙寧十年注輦與三佛齊入貢中國事──關於地華伽羅(Deva Kulottunga)〉、〈宋、元史籍中的登流眉與單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國聞名的一個馬來半島城邦〉與〈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等文。雖然逸出我的主要研究時代,倒也因為要寫這幾篇文章而讓自己有機會熟悉較早時代的海洋史,接觸更多的中、外文獻。此外的其他文章,大抵為有關近代初期東亞海洋史的作品。* * * * * * * *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洲,除了以烏拉山系與歐洲分隔的部分外,都被海洋包絡。不過,鄂霍次克海及北極海通常不被利用來從事海上貿易,其他廣大的亞洲海域則都加入了近代初期的海上貿易。倫敦大學的教授喬都立(K. N. Chaudhuri)在其大作《印度洋的貿易與文明》(Trade and Civilis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一書中,稱呼這一部分的亞洲海域為廣義的印度洋。在近代初期,歐洲人,特別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the VOC)及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 the EIC),就把這個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