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医药学会40多个分会中惟一的一个以单一的中医理论学说为基础成立的分会;与此同时,一部185万字的皇皇巨著《络病学》也宣告问世,这也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体系提出来。络病分会的成立和《络病学》的出版宣告了络病研究在经历了百年的沉寂后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而这一学说的发展完善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中医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还能在临床层面上极大地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这一学术成果完整推出的就是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吴以岭,他同时也是新成立的络病分会的主任委员。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西医的发展普及,中医药学所承担的人类防病治病的功能逐渐下降。当然,除了西医药的外在冲击,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困难,中医药学教育质量低下、后备人才奇缺,中医药管理机制僵化这些弊端以外,忽视中医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也是限制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许多民族情结深重的有识之士多年来不断为中医药事业能早日走出困境献计献策,身体力行。吴以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用自己花费毕生心血发展创新的络病学说探索着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用亲手建立起河北以岭医药集团的教学--科研--临床--生产--销售五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打造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再次辉煌。敢于突破传统,标新立异是一切发明创造者用心灵高举的一面旗帜。他在逆向思维的黄金通道上呕心沥血20余年,从一开始就摒弃了空中楼阁式的学术模式,从传统理论推演出现代中医理论的络病学,探索出一条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科研之路。1965年,正在读高中的吴以岭与那个时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做着天真的清华梦,但文革的开始将这个梦无情地打碎了。为了不虚度时光,吴以岭向父亲提出自学中医的愿望。父亲吴世升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对儿子的这种选择,他只留下了语重心长的几句话:为医要精求医术,切防庸医杀人不用刀;为医要崇尚医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为医要不断进取,学问与年龄俱进不息。在父亲的鼓励下,吴以岭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代医学书籍,还经常假装成病人,在乡里卫生院偷学大夫看病,并自修了西医和高等中医院校的全部教材。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用一个月时间补习了所有高中课程,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大学刚一年,几个老师觉得他知识扎实,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就鼓励他报考研究生。当时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难度可想而知。凭着多年的积累,他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燕赵故土,又谢绝了人事部门要他去搞教学和科研的建议,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医生。他想用自己的良知和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像父亲当年一样悬壶济世,造福百姓。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1984年,中医泰斗邓铁涛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部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管理中医药事业的报告迟迟未见批复之时,挺身而出,联合全国中医学者上书中央,痛切陈词,说明成立该机构的迫切性,终于促成了次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虽然这次上书过程中,吴以岭作为一个后学晚辈也忝列联名者之中,但他自从毕业以后,头脑里就始终盘旋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药科学的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只能是中医科学自身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既然是创新,就要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观点,但当时他所在的河北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刚刚组建,尚不成熟,而中医学界活血化瘀的思想统治着整个心血管中医治疗领域,就连当时被中西医公认有一定疗效的50余种中成药,也都是从活血化瘀、宽胸祛痰、芳香开窍着手进行治疗的。这种思想认识和临床治疗上的传统势力给他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条所谓的主流游弋了很久之后,吴以岭最终放弃了。他觉得,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机理的认识仍然笼统而浮泛,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向。血管即中医所说的经络,粗者为经脉,细者为络脉,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血管。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治疗方法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血管本身的功能改善呢?一系列的疑问使一直专注于理论创新的吴以岭不断思考着正确的方向。吴以岭很聪明,他没有在庞大的古代医学典籍中迷失方向,他有自己的航标。他左冲右突的思维始终紧贴着那条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存在的生命隧道--经络系统。研究生在读的时候,他就发现土鳖、蜈蚣、水蛭这些虫类药既有活血的功能,又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于是他开始慢慢尝试着在给心血管病人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