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研究》共分为6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及其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中国入世后过渡期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两反两保”的理论探索,分析WTO框架下的“两反两保”体系,从法律的角度对WTO贸易救济相关规则进行分析与梳理,对“两反两保”的概念、法律、法规、实施条件、实施程序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贸易救济法律及实施机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多边贸易协议所规定的贸易救济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施中被有意或者无意地曲解,发展中国家凭借自身特殊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在贸易救济的立法和司法以及执法上存在明显的不规范、不透明性,导致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随意性较大,使得中国企业无法从容地应对,中国对来白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难以对付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章论述对中国贸易救济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现状及趋势。详细考察了对中国贸易救济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以印度、巴西、南非和土耳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强的经济结构相似性和贸易竞争性。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程度更大,与中国在欧、美、日市场上也存在很强的竞争性。为了争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容易对中国施加非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更加注重工业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注重发展自身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倾向比较严重。中国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很大,在其国内市场中所占比重也很大,个别产品占进口的比重接近70%,在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不景气时,中国大量的产品涌入,很容易成为贸易救济的对象。总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一方面是防范中国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国内产业造成现实或潜在冲击,保护国内就业,另一方面是将贸易救济作为一种经贸发展战略,以此抵消中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赢得时间和市场。中国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这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出于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和政治、外交影响力的需要,中国很难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救济中处于主动地位,往往是被动应付,息事宁人。 第四章讨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两反两保”的现状、趋势及影响。主要对向WTO通告的贸易救济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分别从摩擦数量、变化趋势、对中国贸易救济产业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是遭遇贸易救济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加入wT0以后,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措施显著增多。除个别产业以外,中国几乎所有的大类产业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贸易救济案件。在此基础上,本章又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博弈方法对WT~)保障措施规则加以研究,建立了WTO保障措施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比较和讨论了对一国和两国同时实施保障措施的区别,讨论了在产业利益最大化和国家福利最大化取向下,保障措施实施国和实施对象国的影响,讨论了如果滥用保障措施并被WTO争端解决机制判决违法后,被授权反报复时,对贸易条件、反报复国关税、产品选择的影响。应用博弈论研究WTO规则、构建博弈模型,这也是近年来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五章主要分析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两反两保”的原因。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的原因,发现引发贸易救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发贸易救济。贸易救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有很强的负向关联关系,当全球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就弱,反之则强。此次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贸易保护主义蔓延趋势严重。中国遭受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救济将会持续增多。 反观国内的贸易发展,并没有因为贸易救济的增多而受到根本的冲击或者影响。总体而言,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贸易救济,中国经贸飞速发展的现实是无法逆转的,中国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贸易盈余的持续增加,可以作为引发贸易救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不应该对此太过恐惧和担忧,毕竟每一个国家在走向经贸强国的路上都会遇到形式多样的贸易救济甚至局部贸易冲突,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性而自信地看待贸易救济,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救济。在贸易救济中,中国是事实上的强者,我们已经从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对于那些在贸易竞争中失利的弱者,我们完全可以在表面上“示弱”,巧妙地化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贸易救济。 第六章主要分析中国应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的对策。该章借用中医学的思考方法,对贸易救济进行了病理学的分析,认为很多贸易救济都是由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免疫能力较弱,发展潜力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其非理性的战略诉求导致了这些国家先天生理性存在贸易救济的冲动;而有些国家在某些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格局形势的变化,导致了经济体内产生一些病理性的变化,如失业、逆差、经济下滑、产业冲击等等,该国政府就可能会借助贸易救济的方式满足自身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需要。 对此,中国既应该从长远和战略角度制定对策,也应该有短期和现实性的权 宜之计。构建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利益平衡机制和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体系是解决 贸易救济的长远和战略对策。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能 力,强化贸易在促进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倾向于实施开放的贸易政策。中国 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弱化贸易救济的影响,同时获取长期和战略性的利益。短期 应对之策,主要是考虑到正在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可以建立贸易救济商品 政府回购制度,来抵消暂时的困境。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对策,有一点是肯定的:贸易救济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的。中国不必惊慌,企业和行业协会可以从容应对,尽早打算,政府层面可以做 好保障和后勤工作,但不要过多地走向台前,毕竟更多的贸易救济属于企业层面 的。政府更多的是作一些长远性和战略性的机制设计,如贸易利益平衡机制和对 外援助体系的构建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