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爸爸妈妈的导读―― 这是一套相当特别的法国绘本。当你拿它在手时,十有八九会不停地犯嘀咕:绘本也可以是这样的吗? 你当然不会先去注意这套绘本的文字,因为它的画面实在太抢眼了。你没准还伸出手摸一摸,总觉得那些人物角色像浮雕一样凸起在页 面 上。在手绘绘本占主流的市场上,它无疑有点面生,但也没必要引起恐慌。它叫“拼贴绘本”。 其实小朋友们对“拼贴”肯定不陌生,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老师们会帮助小朋友收集旧的、不用的碎布头、毛线、纸卷、环形针什么的,做出漂亮的手工制品。在这套绘本里,大画家们也巧妙地运用了“拼贴”的技巧,使小朋友阅读起来更加亲切,更加趣味横生。 画家们在决定使用什么材料表现故事角色时,其实有深潜的匠心,他要看这材料是不是与被模仿的事物神形皆似。那么在阅读时,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阅读的过程当作重新发现材料的过程。比如,远看是秋天里一片萧瑟的桦树林,近看却是家里常常扔掉的纸箱板――白色的一面正是桦树皮;灰色有横棱的一面偶有露出,正巧是树皮被自然风蚀的印迹;在白色的一面多几道长长短短的划痕,露出灰底,像极了桦皮上的纹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再仔细一些,还能发现散了头的线编绳,把散了的那头向上放,就变成了树冠;向下放,就变成了树根。还有,针毛衣的棒针原来是大头针,原始人正在跳舞的头发原来是缝衣服的线,小母鸡辛苦种出的麦穗是……真正的麦穗,等等。 发现不同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相同却需要开放的想象力。想象力把常见的事物变成不常见的事物――而这不正是生命鲜活的源泉吗? 这套绘本的色彩,体现了典型的法国人的幽默感。幽默产生于反差。法国人喜欢鲜艳、热烈的色彩,橙红色几乎是贯穿每一本的主色调。而作者总是故意用了最有戏剧性的颜色与它并列,产生“撞击”。比如《树林里的小木孩》的封面,青色的小木孩的身后有一只硕大的橙红色的熊,读者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两个故事角色之间的紧张感,故事在没有翻开书页时就已经开始了。于是好像镜头慢摇,一只只动物从 镜头近处出场了,慢慢变小,到了镜头远处。每个动物刚出场时都因为大面积的色块成为那一页的主角。当故事最后,小木孩发现身后跟着那么多动物,慌忙逃跑,引起了一阵大骚乱时,颜色再次强调了对立和紧张感,用无声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得风生水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