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巅峰,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终极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的呈现。 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 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基思·特斯特(Keith Tester, 1960―2019) 英国社会学家。曾任赫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朴茨茅斯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著有《两种主权》《非人境况》《齐格蒙特·鲍曼的社会思想》等。 译者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曾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访学一年。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 序 第一章 界限 第二章 特性/身份/认同 第三章 怀旧/恋乡 第四章 技术 第五章 责任 第六章 他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外人名索引 中外主题索引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