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有着辽阔美丽的草原,有史以来,众多勤劳质朴的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他们从渔猎业转而从事畜牧业,终年逐水草而居,饲养牛、马、羊、骆驼等,建立了我国牲畜及畜产品的基地。在广袤的草原上,呈现出牛马羊遍野繁荣景象。然而,这里缺少谷物、茶叶、布匹、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基于此,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早在汉代就开始通商,在经济上互补,相互依存,促进了边疆的和平安宁、繁荣昌盛。 早期的旅蒙商人,靠肩担车推,卖些日用百货,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官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解决官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清政府被迫开禁,允许旅蒙商出草地做买卖。此后,旅蒙商随着呼伦贝尔的开发而兴,来自北京、天律、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卜奎(齐齐哈尔)、多伦诺尔等地的旅蒙商,组成数支商业队伍,把谷物、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呼伦贝尔草原,并将牧民的牧畜和畜产品转销内地,赚取利润。这种贸易活动从客观上使草原与内地的商品互通有无,也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