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24章。前6章为总论,重点说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任务、中药药效学、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动学等现代研究概况及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各论18章,根据中药的传统分类分别介绍18类方药的药理作用。每味药下先简介来源、拉丁学名、主要成分、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重点介绍药理作用及机制,其中对其经典的指标性成分或者公认的活性成分提供给了化学结构式。部分已有药动学研究的药物对其代表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或全药提取物的生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做简单介绍。现代应用力求简明,主要列现代病名,以单味药应用为主;对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制备的现代制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使用的方予以介绍,未经批准生产使用的不予收录;配伍3味以上且并非作为君药的一般也不收录。不良反应有则写,着重说明临床出现的毒、副反应。动物毒性实验所发现的反应在安全性评价项下介绍。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无则不写。代表性经典方项下先列方名,出处及组成,其他内容同单味药。篇末附t值表、χ2值表以及常用英文缩略词以方便查阅。 主编徐宏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中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论 第一章绪论3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 3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5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8第一节四气的现代研究/ 8第二节五味的现代研究/ 12第三节归经的现代研究/ 13第四节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14第五节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15第六节“十八反”“十九畏”的现代研究/ 16第三章中药药效学18第一节中药药效学的概念及基本作用 / 18第二节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以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19第三节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21第四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24第五节中药药效学研究要点/ 27第四章中药毒理学37第一节中药毒理学概述 / 37第二节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38第三节中药的不良反应/ 42第四节中药成分的毒性/ 44第五章中药药动学47第一节中药体内过程 / 47第二节中药成分体内浓度动态变化规律/ 49第三节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概述/ 50第四节中药药动学研究展望/ 54第六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56第一节药物因素/ 56第二节机体因素/ 61第三节环境因素/ 63各论第七章解表药67第一节概述/ 67第二节常用药物/ 69麻黄 / 69桂枝 / 71荆芥 / 72白芷 / 73辛夷 / 74细辛 / 75柴胡 / 76葛根 / 79第三节常用方剂/ 82桂枝汤(《伤寒论》) / 82银翘散(《温病条辨》) / 83第八章清热药85第一节概述 / 85第二节常用药物/ 88黄芩 / 88黄连 / 90苦参 / 93金银花 / 95连翘 / 97大青叶与板蓝根 / 98鱼腥草 / 100北豆根 / 102地黄 / 104牡丹皮 / 106栀子 / 108知母 / 109夏枯草 / 111青蒿 / 113第三节常用方剂/ 11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 115白虎汤(《伤寒论》) / 117清营汤(《温病条辨》) / 117第九章泻下药119第一节概述 / 119第二节常用药物/ 120大黄 / 120芒硝 / 124番泻叶 / 125芦荟 / 126甘遂 / 127第三节常用方剂/ 128大承气汤(《伤寒论》) / 128麻子仁丸(《伤寒论》) / 130第十章祛风湿药131第一节概述 / 131第二节常用药物/ 132独活 / 132雷公藤 / 133秦艽 / 135防己 / 136五加皮 / 138豨莶草 / 139第三节常用方剂/ 14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 140第十一章化湿药142第一节概述 / 142第二节常用药物/ 143苍术 / 143广藿香 / 144厚朴 / 145砂仁 / 146第三节常用方剂/ 14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4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48第十二章利水渗湿药149第一节概述 / 149第二节常用药物/ 151茯苓 / 151猪苓 / 152泽泻 / 153薏苡仁 / 155茵陈 / 156金钱草 / 157车前子 / 158第三节常用方剂/ 159五苓散(《伤寒论》) / 159茵陈蒿汤(《伤寒论》) / 160第十三章温里药162第一节概述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