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高峰的曹雪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巨擘。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于清代康熙末年(约1715年)。其先世建有军功,曾祖曹玺之妻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因此,曹家在康熙朝深受宠信,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到了雍正朝,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曹家败落,由江南移居北京。而曹雪芹更陷入了“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境地,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个人遭遇的不幸,促使曹雪芹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人生况味的咀嚼以及自身的文化反思,对其创作的推动很大。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中。1763年2月12日,这位旷世奇才、文化巨人,便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他那“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写完了前八十回。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另有《金陵十二钗》等名。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贵族的生活,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莠……全书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因此被誉为了解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诸多社会现象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艺术性炉火纯青,叹为观止。其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写的是小儿女的日常生活,又将生活细节和重大事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并融入了作者对自己家族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这一沧桑巨变的切身感受。作者以如椽之笔,将一个个高度典型化、个性化的人物推到读者的面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王夫人、贾探春、史湘云、刘姥姥、袭人、晴雯、鸳鸯……他们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