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搜神记》,不可不知道一个事实,即《搜神记》原书已经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佚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人的辑本。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年,他以佐著作郎领国史,著有《晋纪》二十卷。《搜神记》在《晋书》本传、《隋书》和《旧唐书》的《经籍志》,直到欧阳修等所修《新唐书》的《艺文志》中,都著录为三十卷。可见这个三十卷本原书,到北宋时尚存。但到了南宋,就连一些大藏书家也已经看不到它了: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都没有提到它,《宋史?艺文志》虽著录干宝搜神总记十卷,却又注明不知作者,可见已经不是三十卷本的原书了。 今传二十卷本《搜神记》,据考是明朝万历年间,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中录出的辑本。胡应麟字元瑞,浙江兰溪人。他聚书四万余卷,是个广见博闻的学者,但辑佚不是件容易的事,故辑录本仍不免有阙遗和误收。胡震 亨把这个本子收人《秘册汇函》时,就对卷二《夏侯弘》条所记谢尚无儿事后于书成之日至少二十余年提出过质疑。鲁迅在研究古小说时指出,现行本《搜神记》乃后人抄合(《稗边小缀》),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余嘉锡则认为,本书尽管有误收之处,但十之八九出于干宝原书(《四库提要辨证》),这个大致上是可信的。 辑录本未能接近恢复原书的本来面貌,还在于没有把原书分篇的结构格局表现出来。《搜神记》原书是分篇的,《晋书》本传所载自序片段中说: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巳。所谓八略,就是《搜神记》原书所分八篇。这八篇的名目,如今只能从《水经注》、《荆楚岁时记》、《法苑珠林》等书引文中见到《感应》、《神化》、《变化》、《妖怪》四种,本书卷六则《妖怪》,当为《妖怪》篇的叙论;卷十二则《五气变化》,当为《变化》篇的叙论。其余均巳不详。所以要恢复原书的本来面貌,事实上已是不可能了。不过辑录本分卷条列,大抵以类相从,与干宝自称的会聚散逸,使同一贯的编写体例还是相符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