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料中筛选并概括出了中国人学思想史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主要人学思想。全书分为3编15章。每编各5章。第一编中国人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主要阐述先秦诸子的人学思想;第二编中国人学思想的拓展与流变,主要阐述汉唐时期儒道玄佛人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第三编中国人学思想的复兴与高涨,主要论述宋元明清时期的人学思想。 李中华,祖籍山东临淄,1944年3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等职。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著有《中国文化概论》、《纬书与汉代文化》、《魏晋玄学史》(合著)、《冯友兰评传》、《人学大辞典》(主编及撰写)等多种,发表论文近百篇。 前言导论第一编 中国人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第一章 中国人学思想的源头第一节 神话与原始宗教中的人学思想信息一、自然崇拜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神灵崇拜中的人与神的关系三、巫术与神话所蕴涵的人类思想信息第二节 殷周时期的天命论与人学思想的萌芽一、从“帝”到“天”——崇拜信仰的转移二、从“天命靡常”到“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变革三、从“天降丧乱”到“职竞由人”——上帝及天命权威的下落第三节 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一、天道远,人道迩二、民为神之主,神依人而行三、物生有两第二章 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第一节 孔子的人学思想一、对“人”的初步规定二、“克己复礼为仁”三、“为仁由己”与“修己安人”四、对传统天命观的继承与修正第二节 孟子对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发展一、早期儒家人性论的建立二、用“仁”界定“人”三、“尽力-知性-知天”的心性论与天人论的合一四、高扬人性——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建立及其对儒家人学思想的意义五、理想人格的确立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六、道德与人格修养论在儒家人学思想中的地位第三节 《易传》对建立儒家人学形上学的努力一、“易有太极”的人学形上学的确立二、“继善成性”说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人生有为论四、人道观念的新发展第四节 荀子对儒家人学思想的开拓一、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与孟子的分歧二、“人最为天下贵”的“人禽分别”新辨三、“天人相分”思想的人学价值四、“隆礼”、“重法”思想的人学意义五、荀子学派对儒家人学的基本特点第五节 先秦儒家人学的基本特点一、道德本位二、人文关怀三、畏天命,尽人事四、重视人的修养……第二编 中国人学思想的拓展与流变第三编 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复兴与高涨后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