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荷包》主要内容:荷包,在两千年前的《楚辞.离骚》中叫做“帏”,在《礼记.内则》中叫做“容臭”。汉代文献里叫做“”,因它有香味,又雅称“麝”。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以降的历代典籍诗文中就比较通俗地把它叫做“香囊”,到了《红楼梦》里,就用俗语把它叫做“香袋儿”了。其实,在全国的村村寨寨,从有清以来民间就普遍叫它“荷包”、“香包”、“香荷包”了。它至少伴随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款款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娇小精致的历史证物。 荷包,作为一个小小的物件,它最初的许多实用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经显得不重要了。然而,它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民间艺术价值却是很大的。它以质朴精巧的艺术创造承载着祖祖辈辈中国男女老少精神层面的情愫,却是十分深厚和浓重。 〈br〉〈img src=http://g-ec4.images-amazon.com/images/G/28/cn-legacy/c/c815275.jpg〉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