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马江海战》让我们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这次战争的历史背景、海战全过程、相关陆上战斗、经验教训、功过是非及当代政府与公众的纪念、研究活动,他采用大量珍贵图片,深入浅出地阐明史实,激发思考,更是难能可贵。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败仗;是中国自有蒸汽机兵轮的水师以来,第一次在开阔的海港水面上被迫对法国远征舰队打到家门口进行的反击海战;是中国第一支在洋务运动中基本上自力更生成军的有近代化萌芽的南洋水师及其训练与工业基础都全军覆没、毁于一旦的国耻和军耻;又是一次中华水师官兵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含生忘死,前仆后继,英勇杀敌,惨烈悲壮,报效祖国,名垂青史的二次海战。书中还分析了在海战双方的兵力上,虽然舰船火炮装备上敌强我弱,但差距还不悬殊,虽然水师官兵海战经验不足,但已经训练,数量上还有江防陆军、武装民众支援,更超过敌军,士气也相当旺盛,而侵略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本来不应打成败仗。可惜可恨的是清朝廷昏庸迂腐,妥协求和,军政官僚落后保守,玩忽职守,贻误战机,军事指挥犹豫寡断,混乱无章,才造成败局,教训十分深刻。 1884年7月14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利用中法和谈期间,率舰队主力以游历为名,进进出出驶入福州马尾港,和中国舰队同泊一处。福建军政当局屡次上疏“塞河”“先发”,指出“胜负呼吸,争先下手”。清廷却一再严谕:“无旨不得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严重束缚了福建水师先发制敌的有利战机。8月23日(七月初三),法舰背信弃义,采取退潮彼船头对我船尾的绝对优势,发动突然袭击,我舰无一起碇,仓卒应战,造成“大船去九条,小船去成山,可怜兵和勇,尸漂满江间”的惨局。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马江之战。《中法马江海战》之所以把它称为马江海战,一是马尾是一个海港,二是作战主力是中法两国海军的舰艇。 马江海战是中国自有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兵商轮船和舰队以来的第一次被迫对外作战,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避战求和的妥协政策以及因为落后而挨打的一个典型败仗。它是法国侵略者开辟的第二战场――海上战场,从突然袭击开始,以福建水师失败告终。这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所进行的最可耻的侵略罪行之一。《中法马江海战》着重叙述海上战场,对在越南北圻的陆路战场等少涉及,重点在马江。 《中法马江海战》仍采用图文结合的图说方式,使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也更具有说服力,并力求化繁为简,取精撷华,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阅读最少文字,总览战争的发生、经过与结局,从中吸取教训,提高人们对海洋、海权、海防的观念,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