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系列再度出击!这是让您放不下的第一本正史读物!要了解明朝大太监,只看这一本就够了!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系认可的最可读最可靠的明史读物!跟着北大史学博士走进朱家大院,大明百名大太监一把抓!为啥刘瑾其实没有那么多钱为啥说“八虎”好似一出戏为啥说公公里面也出了个“海瑞”为啥在北京保卫战里太监们纷纷上阵争功《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 它们可都没告诉你!-------------------------------------------------------------------------------------《大明那些九千岁》这部书建立在作者坚实的史学功底之上,相信一定会嘉惠于喜欢明史的读者们。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商传胡丹博士对明代宦官的研究,深化了明代政治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前主任、研究员 万明学术成果向大众读物的转化,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应当承担的工作。《大明那些九千岁》,有新材料、新观点,可读性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高寿仙————————————————————————————————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考证揭秘明代太监的隐秘故事,是《大明那些九千岁》的第二部,主要叙述了明代正统到正德年间活动的大太监们的故事,在必要的节点上,还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明代宦官制度的新发展。作者从多年的学术研究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我国明代宫廷的方方面面。作者是我国明代宦官研究界的领军人物,著有我国著名的宦官史料整理典籍《明代宦官史料长编》,本书内容亦是建立在前书详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但繁琐考证及史料分析内容将大为减少,更具史料的“融入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靠且生动的“揭秘”带来了相当的可读性。---------------------------------------------------------------------------试读宦官队里出了个“海瑞”太监蒋琮,跟弘治时代的众多太监一样,没什么知名度。但蒋琮在弘治初年以好言乐讼著名,卷起了好几场舆论风暴,是一名极富争议性的大太监。蒋琮个性张扬,他最大的特点是喜谏、善讦,很像内廷的海瑞,这使他在宦官队里显得有些另类。他个性与身份的矛盾,决定了他的命运:他首见于史籍,就是官司缠身,他的政治生命最终也在一场席卷众多官员的讼争中落幕。成化十五年,蒋琮第一次出现在实录中,他的麻烦来了——他被东厂告了!为了一件看起来不大的事情。那时蒋琮任上林苑海子提督,按照当时的规定,内官是不许随便回家的,应该住在内府衙署或值房里。可蒋琮经常违反禁令,偷偷溜回私宅小住,连个招呼都不打。这次他又回去了,“潜留私宅”两日。东厂发现“上林苑领导无缘无故两天没去单位上班”,就向朝廷举报。凡事一过东厂,就不是小事。蒋琮被拿送锦衣卫镇抚司狱(即诏狱)鞫讯——说起来,那时的官员,时不时“进去”一趟,留下一两笔不良记录,也是常事。负责审问的锦衣卫指挥佥事赵璟不太作真,随便问了两句,就扯过张纸,写了报告。蒋琮也没太在意,以为不打紧,在狱中关两天就出去了。谁知他们都想错了。因为东厂太监尚铭不干了!当时东厂正和西厂较着劲,急于立功,抓了一个不守制度的太监,正可以证明东厂行事无私。锦衣卫却不当回事,轻松松把人放了,岂不显得东厂尽捡芝麻?尚铭就对赵璟和镇抚李琏提出纠劾,说他二人徇私。朝廷就让赵璟、李琏从实回奏。赵璟无奈,只好再查,这次他调查细致了一些,专门调取了皇城东安门的“门籍”,发现蒋琮出入的记录还有很多,他们原来的工作确实粗疏了,只好认罪。朝廷以其“伏罪”,也不再追究。此事的意义在于:凡东厂侦缉、送问的案子,法司很难根据其“情罪”做实事求是的问理,锦衣卫和三法司必须考虑到东厂的态度。东厂办的案子不可能错,法司惧其权势,很难驳问,只好从犯人那里找罪,小罪要按照东厂的心意给他做大,无罪也要想方设法给他坐实。蒋琮的事本来都算不得案子,因为是东厂缉办的,法司就得看东厂的脸子,把它做成一件要紧的案子。明朝祖制规定,宦官不能在外私置家产田宅。祖制如此,可皇帝已经自破其禁,从永乐时起,就赐予宠爱或立功宦官大量的田地房舍,甚至是人口。正统以来,宦官也有钱了,自己买地建房子,或捐资建庙盖坟,已不鲜见。有些宦官贪图逸乐,或别的缘故,不爱待在内府值房里,而愿意多走几步,回自家安乐窝躺着。大概蒋琮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他是顺天府大兴县人,当时北京城分为两个京县,左大兴,右宛平,蒋琮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亲属都在京里,回家住多方便呀。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