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发明、发现的历史,是一部创新、创造的历史。人类能够从一般的动物演化成灵长类动物,再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类,除了人类本身基因的差异之外,在全部地球上生存的动物中,唯有人类因为有了特殊的脑部构造而有意识地认识了周边的事物,熟悉了身边的环境,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摸索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类从树栖穴居、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从采集渔猎、逐水草生,到筑室定居、刀耕火种;从陶瓷烧制、冶炼锻造,到针织岩画、器皿手工;从甲骨竹简、缣帛丝绸,到争鸣立说、著书传播,人类终于从蒙昧、野蛮的史前时代进入到了自觉、自为的文明时代。此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几个重要源头。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辉煌创造,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艺术;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到“二战”以后全球经济社会的爆发式增长;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连续30余年经济的奇迹般进步;从人类古老的渔猎采集文明、血缘农耕文明,到以机器流水线生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再到消除一切障碍和壁垒,实现完全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互联网文明,人类的历史在演进,人类的文明在提高,人类的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经济、科技、文化(包括人类本身的素质)等等都在成长,而在其中起着基础和关键作用的就是创新、创造,就是发现、发明。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要重点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在全社会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方式、核心和关键所做出的具时代性、战略性的认识和决策,是对创新这一本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和科学实验领域中的核心概念所做出的具高度的重视和推广。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初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成为国家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重要国策和方针。 实际上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生产第1波爆发式增长和野蛮式增长的终结,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难度的加大和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中国申请加入WTO的规范性要求和世界经济平缓式增长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由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过了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方式之后,现在正向资本运营一知识运营型增长方式转变;我们现在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再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推动由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推动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