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国家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厉以宁、艾丰、石军等从2013年初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作了专题调研,并阅读了大量讲话、文章和书籍,还与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的情况不同认识也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认识。《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从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概念内涵、背景、发展途径、模式、产业选择、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提出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支撑。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丰,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和哲学研究者、社会活动策划者。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河北省玉田人,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又获硕士学位。 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曾获首届“吴玉章奖金”,本人曾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在多年从事的新闻工作中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已经出版的著作存《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时代的艺术》、《新闻报道与写作》(译作)、《思考的笔》、《沧海·桑田·乐园》、《中介论》、《艾丰随感210条》等。 导言第一章城镇化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城镇化规律的基本点一、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二、城镇化规律的六个要点第二节国外城镇化经验借鉴一、世界城镇体系的多样性二、城镇化进程的不同类型三、如何评估城镇化水平四、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六、城镇化的几条基本原则第二章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第一节中国城镇化的国情条件一、人口条件:人口众多,分布不均二、土地条件:人均量低,耕地短缺三、淡水条件:严重不足,南多北少四、经济条件:二元结构,区域差异第二节新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一、城镇化的两个时期二、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三、对中国城镇化历程的评估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五、对城镇化认识和决策的回顾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认识第一节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一、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定义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遵循“四化协调”原则四、体现“五位一体”要求第二节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规范一、新型城镇化的标准规范二、“美丽中国”必须有“健康城镇”三、新型城镇化的操作规范第三节新型城镇化是持续发展之路一、延续“劳动力红利”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四、城镇化是扩大消费拉动的根本之策五、助推发展方式转型第四章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课题第一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二、市民化进程分析三、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第二节土地问题一、用地数量上的争夺二、土地利益上的争夺三、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四、节约用地是基本原则第三节城镇住房问题一、城镇住房的多重性和多样性二、正确估计住房需求三、城镇住房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四、符合实际的政策目标五、制定综合性的住房政策体系第四节资金和财税制度问题一、资金融通的重要性二、政府作用和财税制度三、资金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第五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一、不可忽略的大问题二、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三、文化实体的传承和创新四、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新五、历史文化传承的思路第五章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第一节注重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互动三、产业转移和城镇化互动第二节注重“城乡一体化”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三、“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五、下力解决农村经济体制问题第三节注重“就近城镇化”一、为什么要注重“就近城镇化”二、怎样推进“就近城镇化”三、注重民营经济第四节注重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新社区:中国城镇化特色二、吸收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三、新社区的升级和发展四、双向的城乡一体化第五节注重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树立城镇新理念二、现代化城镇体系三、构建城镇体系的“两个真理”四、中观突破:城市群五、城市群构建要点六、中央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推动第六章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推进第一节科学编制系统规划一、制定规划的总体要求二、要素系统规划是基础三、系统规划要制定路线图四、城镇建设规划最重要五、层级系统规划的典型研究第二节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二、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三、政府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第三节合理组织推进力量一、居民是主体二、企业是主力三、智库增智力四、处理好四个关系第四节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一、评价体系的要求二、评价体系构成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设置四、评价体系的运用第五节切实强化法治保障一、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二、我国法治保障基本状况三、加强法治保障的基本路径第六节区别对待分类推进一、加快中西部城市群建设二、地方性和多样化三、资源禀赋的区别四、最后一道关口第七章新型城镇化研究总结第一节本书做出的主要归纳第二节本书提出的一些新观点第三节新型城镇化方法论重要附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4-2020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