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内容简介:上世纪80年代,欧盟对华的直接投资增长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与欧盟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直接投资为主导的工业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该著作的分析目的是,空间特性和欧盟在中国的FDI的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欧盟FDI的潜在经济体之间的结构相似的偏离度问题(即在欧盟CEEC-8和中国省份之间)对中国有何影响。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内容:1、选择了核心理论的文献综述。它回答了为什么、如何、何时和何地FDI的出现,同时,就现有的FDI核心理论的贡献和局限发表看法,此外,还重点分析了FDI对中国的地域决定因素和欧盟在第五次扩大背景下的FDI的相关文献。 2、研究中所用到的方法论,并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假说。它还涉及简单的实证(演绎)和现象学(感性)的研究方法,假设和模型的测试地点。 3、分析区域差异和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新的研究方法。FDI流入的四个阶段被简单概括为:来源国、整体的FDI考察、地区差异投资及扇形破裂等等,同时,从一个比较的角度去研究流入中国的整体FDI和欧盟FDI之间的特点与异同。 4、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FDI的总体趋势在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最为突出,最后指出欧盟15国对新成员国的FDI最新趋势,欧盟和第五次东扩的影响,CEEC-8和中国之间欧盟FDI的“替代”问题。 5、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位置计量经济学方法。以此来分析欧盟在中国的FDI的决定因素,而且还首次引入了一个模型,用来衡量欧盟的FDI在CEEC-8和中国之间的偏离度。鉴于空间格局是该研究的核心,欧盟的FDI在中国分布于省级和宏观区域各级的有关省级地点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6、实证分析。利用德国三个跨国公司和中国地点选择的案例研究和访谈得出结果。在这个案例研究中使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以公开的方式揭示了德国投资者关于新欧盟成员国的看法、态度和发展战略,继欧盟第五次扩大后德国FDI在跨区域级(CEEC-8和中国)的潜在转移的例证。 7、未来的研究议程和方向。对这本著作中各个章节的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个结论,回答了以上所设定的假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