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通常认为消费者具有某些必须的生存需求和其他不那么迫切,但是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取决于社会。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与此观点并不背道而驰。一个物质财富日益丰裕的国家的贫困人口往往通过消费原先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的消费品而终结贫困。 低收人家庭希望未来能够达到富裕家庭现阶段的消费水准,这种消费动力遭到了诸多批判。其中,最为激进的一种观点认为:这过于强调消费对于提高生活水准所具有的虚假的特征,实际上是对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能否留给后代子孙一个物质生活更为美好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一宏大命题,吸引了社会学家更深层次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研究消费的策略和方法。 本书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的经典分析。另外,我们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消费社会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阶段:即使是*社会阶层也有能力购买私人汽车和各种家用电器,在经历了那个时期之后,消费社会丧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面前。这并不意味着青年人放弃了上辈人曾经费尽心血而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实际上,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种理论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许多消费活动并没有事先预料到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这表明消费并不能兑现先前关于舒适、休闲和安全的承诺。消费社会横跨多个历史时段,经受了欺骗、失望,甚至是军事动员。该理论的核心假设在于产品创新的性质。某些商品(例如因特网)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职业体系和个人生活的组织结构,照亮了未来,并重新激发起消费的欲望。 第三种理论强调消费者在生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实际上,舒适与安逸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由商品来决定。例如某个社区被誉为“居住惬意并安全”;人们参团旅行希望整个行程“充满节日气氛,并能与团友结为朋友”;一间学校之所以优于另一间学校是因为前者拥有“刻苦并能够激励学生上进的氛围”。以上这些特征并不属于商业化的生产,也不属于家庭生产,甚至不属于公共产品。它们的出现具有偶然性,需要用户或者对其生产感兴趣的使用者的协调行动。将这些策略性的行动纳人考量的范畴,为理解邻里关系或者位于同一个地域内部的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当然,大众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导致负面的后果,也带来正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发展迅猛,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首要的消费大国。上述三种*的理论对于解读伴随着市场供应的迅速增长而在中国出现的诸多消费现象,具有一定的作用。谨希望本书能够引发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同仁就消费社会的未来进行批判分析的兴趣。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