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源选材,对标真题 在对 2010—2021 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来源和选材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近些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时效性更强了,大多源自近一年英国和美国的某些权威期刊、杂志,如《卫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所以,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均源自这些期刊、报纸或杂志,力图与历年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来源保持一致。 同时,我们还发现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题材主要包含五大类,即“商业 & 经济类”“政策 & 法律类”“文化 & 教育类”“科技 & 学术类”和“社会 & 媒体类”。所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据此进行了分类,充分帮助考生缩小阅读的范围。 此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一般为5~ 7段,个别文章只有4段或长达8~ 10段,但字数基本上控制在 400 ~ 450 词,每一篇文章中超纲词的数量控制在大纲所要求的(每篇文章总字数的) 3%。所以,本书在选取文章时也会对超出字数范围的文章进行缩减或整合,会将部分超纲词替换为大纲内词汇或其派生词,并在每一篇文章的起始处标明文章的难度系数。其中,难度系数主要通过词(超纲词数量)、句(长句数量)、篇(结构复杂度)、意(文章难易程度)四个维度判断得出,而大多数真题的文章则处于 3 星左右的难度,了解了这一点,考生便可根据难度去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 二、思维导图,理清结构 许多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只专注于答案的锁定与排除,而对于“读的是什么”毫不关心,对于“阅读”的真正目的也毫不关心。本书在编写时将每篇文章的结构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了直观的解析,旨在从宏观上帮助考生弄清这些文章的本质 :是想报道一个事件、介绍一项研究?还是想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是如何布局的?弄懂了这些,或许就更容易理解出题人为什么选择在某一点设置问题了。本书中的文章主要分为两大类 : 1. 类是新闻类,即报道事件、描述现象、介绍著作或研究等。文章从头到尾只是客观地介绍或说明某一事件或情况,不掺杂作者的任何观点。 2. 第二类是评论类,即评论事件、评论现象等。文章开头、主体部分或结尾都有可能会出现作者个人的观点或态度,所以表露作者个人观点或态度是此类文章的标志。当然,根据不同的分析角度,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分类还可以有更多方法,不应陷入某种方法“正确”或“错误”的争辩当中。本书中的分析仅供考生参考。 三、生词僻义,无所遁形 大纲词汇名义上只有 5,500 个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