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大事,在*初往往像小溪流一样潺潺流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横空出世,就如同今天已经在全国如雷贯耳的陇南电商扶贫,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微博上的集体自我代言。2013年春季,一批陇南的干部开始在微博上为本地农产品代言,不时发出“叫卖”之声,有了效果之后,又干脆变成有组织的干部集体微博上阵。因为我的微博从开通之日起就结合着农村青年工作的实际,突出三农和电商内容,所以在微博上整天帮着叫卖农产品也是常态。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风云际会,很快我在微博上认识了同样叫卖农产品的成县县委书记李祥,不时帮着他在微博上叫卖一下核桃。后来又在微博上帮着时任礼县副县长潘喆叫卖苹果。此后一批陇南的官微与干部微博与我互粉。由此,我与陇南结下不解之缘,而在此之前,说实在话,对陇南确实没有什么直观印象。概念就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通报其他受灾地区时,好像听到过陇南的成县、康县等地受灾也较严重。当我在地图上习惯性地在陕西西边找陇南时,才发现这个地方实际和陕南接壤。但谁又能想到,一场由新媒体拉开的贫困地区互联网之旅,*终开启了中国电商扶贫的先河,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 如果按电商扶贫的内容来追溯,一批新农人在网上叫卖当地的农产品已经有一些年头,可以视之为*早的自发式电商扶贫,但可惜的是,没有形成洪流,也没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应有重视和扶持。真正意义上的“电商扶贫工程”。当一个地方政府能够敏锐地发现互联网带给贫困地区的新机遇时,无穷的新动能也将随之被开发和释放,微博上的集体自我代言与叫卖迅速转化为政府自觉地电商扶贫行动,从人才培训到网货开发,从平台引进到本地传统企业转型,从交通物流改善到电商园区投建,三年间9000多个网店开张,40多亿农产品网上出山,农民因为电商人均增收数百元,电商扶贫带给这个山区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实惠。仅仅在网上搜索“成县电商”这个关键词,相关网页多达40万个,如果不是互联网和电商,还有哪个小县城会这样在网上“走红”?这种无形的宣传作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