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晋察冀边区北部有有一个小村子,一条还乡河在村前流过。河边长着许多芦苇,芦花开的时候,全村几十家就笼在芦花里。因此,这村叫芦花村。村里有个孩子顽皮大胆,尤其是水性很好,他就是雨来。 夏天,小雨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喜欢在还乡河里戏水。 有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交通员老李被鬼子盯上了,躲进了雨来家的地道里。只有雨来一个人在家。鬼子逼问老李的下落,不管敌人怎么威逼利诱,雨来硬是说没看见。鬼子把雨来带到芦苇丛里,只听几声枪响,乡亲们都悲痛万分,流下了眼泪。忽然,雨来从水里露出个小脑袋问:“鬼子走了?” 正如作者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撰文所写:“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是很多很多的。”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在解放初期就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精神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人。 《闪闪的红星》: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 根据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的同名电影的这首主题歌三十余年来一直传唱至今,唱遍了大江南北,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潘冬子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描写“党的孩子”潘冬子与土豪恶霸胡汉三斗智斗勇,最后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故事。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他的父亲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在手术中将自己的麻药主动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在红军书记吴修竹的安排下,他藏身在茂源米店探听情报,放火差点烧死胡汉三。后来,他逃出米店,借着星光北上去找延安。他在大风浪里横渡长江,在火线上找到了解放军。1945年,他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亲手抓住胡汉三,为妈妈报了仇。 作品1979年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被译成英、法、德、日等10国文字。 《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活跃着一支爬冰卧雪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 8岁的小主人公姓江,爸爸叫日本鬼子抓走,妈妈也被踢死。小江被迫当了长工,给地主放马牧羊。他刚长得高过马肚子,就当了“马倌”。因为成天在山里跑,他磨练出了一身胆量和打野物的本领。后来,小江不堪地主虐待,逃了进深山老林里,与野兽为伍,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抗日联军的指导员“大皮靴”叔叔将他从虎口中救了下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小江终于成为了一名抗联小战士。 小江机智勇敢,深受战士们喜爱,特别是他找野物的本领,为部队解决给养问题帮了不少忙,大家都亲热地叫他“江副官”。“江副官”和同志们一起活跃在雪山密林间,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战斗任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大个子班长牺牲了,“大皮靴”叔叔也被打断了脚。为给亲人和战友报仇,小江把八九百鬼子的“讨伐队”引上了“迷魂阵”狮子峰…… 该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并被改编成电影《烽火少年》。 《长长的流水》: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敌后小八路的学习、成长经历。 《长长的流水》接近自传体小说。作品描写“我”贪玩不爱学习,来到太行山认识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姐。大姐不但激励“我”学文化,还关心我的生活。有一次,“我”因为赌气把送给大姐的袜子收了回去。15年后,“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文艺作者,又遇到了失去了一条腿的大姐。当她把细心批改过并珍藏多年的日记本交换给“我”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她的苦心…… 《我和小荣》描写12岁的小荣承受亲人被杀害的巨大悲痛,和15岁的交通员小王一起机智勇敢地穿越日军的封锁线,为八路军递送情报的故事。该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小伙伴》。 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细节,用“润物无声”的办法塑造人物,作品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