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民俗学》为我们挖掘文艺发生的民俗成因,分析文艺发展的民俗动力和世界文艺的民俗化走向,深入开展文艺研究和创作实践,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的文化、文学艺术心理,开拓了新的视野;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中国民俗基因文化研究,寻求传统和现代之间新的契合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文艺民俗学研究民俗文化对一般文艺发展的影响和相互的关系,兼容民间文艺学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涵。其辐射面,还渗透到影视、戏剧、音乐、娱乐及旅游、建筑、饮食等文化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陈勤建,男,上海市人。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中文学科学位分委会副主席、教育部重点研究所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艺民俗学、文化学教学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专著9部,编著6部,论文、文章120余篇,获省部以上社科奖6项。其中专著《文艺民俗学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专著)、专著《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获2004年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总序 陈勤建序 徐中玉前言绪论第一节 民俗学和文艺学的联姻第二节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第一章 文艺民俗学的发生第一节 文艺研究民俗视角的开拓第二节 文艺创作民俗基因的发现第三节 文艺发展的民俗化倾向第四节 文艺民俗学的优生基础第二章 文艺人学观的民俗构建第一节 人性的多层次和文艺人学观的多元性第二节 人性的文化进化第三节 人类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第四节 人性文化进化的民俗内核第五节 人性的民俗化过程第三章 文艺民俗化的审美价值第一节 人性审美层次的递进和深化第二节 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三节 文艺民族化的重要标志第四节 文艺民俗学批评的构建第四章 文艺起源的民俗中介第一节 原始文艺无定型的混同结构第二节 原始文艺的民俗存在第三节 原始初生态民俗内在的文艺机制第五章 民俗文艺的艺术升华和重建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民俗文艺第二节 民俗文艺从传承到创作的飞跃第三节 民俗文艺在专业文艺中的重建第六章 民俗生活相与创作源泉第一节 民俗生活相第二节 民俗生活相的特点第三节 多姿的民俗生活相与文艺题材的多样化第四节 民俗生活相与文艺寻根第七章 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民俗机制第一节 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结构第二节 民俗意象原型在形象塑造中的渗透第三节 民俗意象原型在人物形象中的构成第四节 民俗纠葛构建的情节冲突附录1:为近年出版的文艺民俗学论著所写序言6篇附录2: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在民俗学文学化中独立发展参考书目原版后记新版后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