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与珠宝》是英国 V&A 博物馆出品,基于馆内珠宝廊珍贵的藏品资源,通过大量高清图片主要阐释西方珠宝最近 500 多年发展历程的珠宝百科全书。这本珠宝典籍中文版将于2021年9月在中国出版发行,可以让读者在后疫情时代,不出国门即可饱览珠宝圣殿藏品风貌,领略最权威的珠 宝诠释。 《宝石与珠宝》充分彰显了世界最权威珠宝博物馆的藏品优势,配以大量珍贵版权图片。中文版在国内发行既弥补中国珠宝图书缺少馆藏图片画册类型图书的空白(个人作者即便写出版书,也很难拿到这么多珍贵图片版权),也给读图时代的读者一本直观且丰富的图片盛宴。 引言 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 V&A 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精美、最全面的 珠宝收藏。《宝石与珠宝》一书正是基于这些珍贵的馆藏资源主要阐释了西方珠宝最近 500 多年 的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V&A博物馆的前身最早是伦敦萨默塞特宫设计学院附属的画廊。 在阿尔伯 特亲王的支持下,1851 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展品被移至馆内进一步丰富馆藏,于是形成了 1857 年 亨利·科尔(Henry Cole)揭幕的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1899年,该博 物馆被重新命名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时至今日这座博物馆仍然向全世界的参观者 开放,展示着艺术的无尽魅力。观众们能够贯古通今,提升当代艺术审美和设计创新能力。 19 世纪 50 年代以来,V&A 博物馆不断收购款式和工艺上处于顶尖水平的珠宝珍品,作为 重要的展览元素。其中不少收藏还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慷慨捐赠,特别感谢琼·埃文斯爵士、科 里夫人、昌西·海尔·汤森主教,还有艺术基金会,以及近年来柏林杰家族、尼古拉斯·斯诺 曼、朱迪斯·H. 西格尔、帕特里夏·戈尔茨坦、苏珊娜·赛尔维的馈赠和英国政府的文物接收 计划。这里的藏品大部分来自中世纪直到现代,尽管有一些更早的作品可以追溯至青铜器时代 到拜占庭时期,但还是以 18、19 世纪的珠宝首饰和当代珠宝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虽然博物馆里 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印度)的重要藏品,但这本书主要聚焦在西方传统珠宝品类上。 《宝石与珠宝》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珠宝匠人使用的材质:金属、宝石、珐琅以及 珍珠、早期塑料等有机材料。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中世纪以来的珠宝风格的发展。第 三部分描述了该行业的各个方面:近几个世纪以来,金银标记如何在珠宝上出现,珠宝又是如 何被分销及佩戴的。 大多数有插图的作品都陈列在 V&A 博物馆的“威廉与朱迪斯·柏林杰”珠宝展厅,里面有 近 4000 件展品。本书无法一一列举,也不能详尽展现某一时期的珠宝全貌。如果想深入了解和 学习,可在 V&A 博物馆网站点击“搜索馆藏”,展品细节和相关参考书目都收录其中。 后记 翻译《宝石与珠宝》的中文版,源于我们和本书作者的一次会面。2019 年 10 月,我们古今 珠宝研习社翻译组一行去往伦敦拜访 V&A 博物馆珠宝廊策展人克莱尔·菲利普斯女士,并将我 们在国内翻译出版的她的代表作《珠宝圣经》赠予她作为礼物。克莱尔对中国能有这样的专业 团队翻译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致力推广珠宝文化感到非常欣喜,亲自带我们参观了珠宝廊的展品。 参观过程中有两幕见闻令我们感触良多。第一幕是参观伊始,克莱尔给我们介绍珠宝廊 “从生到死”的珠宝墙,这也是她最喜欢的展区,展示了从怀孕祈福珠宝到逝者哀悼珠宝,在人 的一生中不同时期珠宝所承载的情感寄托与爱意表达。这或许是这位珠宝学者讲解了无数次的 展区,但那一刻在展厅昏暗的环境中,她满怀深情的讲述,让我们通过橱窗中那些微微泛旧的 珠宝藏品,感受到珠宝蕴含的那种隽永且浓烈的人文光辉与情感力量。第二幕则发生在我们参 观快要结束的时候,一群英国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珠宝廊参观,他们每人手里拿着笔和 本子,抄写着描画着,把最喜欢的花纹和造型记录在作业本里。在这些单纯的孩童眼里,所有 藏品并没有价值高低概念也没有出处贵贱之分,如同在大自然中捕捉昆虫那样,仅凭双眼发现 纯粹的精工匠心之美。这两个场景,正好体现了珠宝是情感的浓缩久而弥笃,珠宝是物质世界 的精华历久弥新。参观结束后,克莱尔女士将她的新作《宝石与珠宝》送给我们,希望这本以 V&A 博物馆珠宝廊的藏品为基础,讲述珠宝材质变迁与文化发展的书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珠 宝真正的魅力,于是我们双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并决定把这本书的中文版带给国内的读者们。 从《珠宝圣经》《戒指之美》到《宝石与珠宝》,我们古今珠宝研习社翻译组希望通过这些外国珠宝名著,给国内珠宝爱好者打开通往珠宝圣殿的大门,希望珠宝的材质之美、设计之美和 情感之美,可以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古今珠宝研习社翻译组 柴晓 2021年4月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