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在文化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贯穿于各个时代、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以语言、工具、文字、符号等形式保留下来的个性特征。个性和民族性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文化民族性或个性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文化的消亡以及被这个文化维系着的主体的苦难的降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文化民族性问题意义更为重大。如何在西方性与现代性纠缠、一体化和多元化交织、民族性与世界性互摄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建立一种“中国特色”的民族性文化?这种民族性是开放的民族性还是“文化主体性的迷执”(劳思光语)?民族性和现代性是互摄互涵的还是相悖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是坚持综合创新的思维还是本质主义的思维?这无疑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文化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学术论著。作者以马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考察了文化民族性的内涵、生成基础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系统阐述了文化民族性在当代的重要作用及其与文化优选化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民族性重建的可能路径。除“导论”和“结语”以外,本书由五章内容组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