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也叫俗话。它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包括带有方言性的俚语、谚语以及口头和书面文字中常用的成语等。它将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中的诸多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用简练而形象化的浅白语言,让人们口口相传,从而给人以正告与劝诫,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 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对俗语进行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新颖独特的解释,是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知识、不同经历的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由此,俗语既有它深厚的思想生活根源,又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的俗文化其实是农耕文化的分支,俗文化的缔造者多半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如落魄书生、不第秀才之流。其作品瑕瑜并见。表现在话本、戏曲之上,其庸俗者即为“三元”式内容结构(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充满着自我安慰或“酸葡萄”心理。 而流传至今的俗语,大多更是等而下之的乡学究们所创造或提炼出来的。乍一看似乎有理,深而究之则往往是部分人或部分事实的总结,当不得真的。 《俗语趣解》一书,从广为流传的俗语中,筛选、收录了极富时代意义的一些词条,站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眼光对其含义进行了新颖别致的诠释和点评,其观点与人们的惯性思维虽不一定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其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多能“自圆其说”。至于说得是否在理、是否到位,那就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读者的评断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