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作整体、深入、系统的考察,还原与通观其在整个1930、40年代文学史特别是艺术散文史甚至整个文学史和散文目前的地位与意义。作者认为,京派散文在理论、散文文体性的探险及深层思想性等方面,相较于1930年代同期的以《论语》社同人为代表的闲适幽默派,以《太白》、《芒种》、《新语林》等左翼作家的“新小品文”派,抗战后期以《鲁迅风》社、《野草》社为代表的“鲁迅风”杂文流派,以抗战初期从军作家群为代表的战地散文流派,以解放区新进作家为代表的反映新现实生活的新写实派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和意义。同时,与整体京派文学一样,在采取“中立”、“超然”之态度,推崇“纯正文学”强调表现人性和“和平静穆”之审美趣味方面,因散文文体的个人性而表现出更浓郁鲜明的京味特征和区别于左翼、海派的独特景观。京派散文的创作姿态具有极强的个人性,他们有勇气,能疯狂,有效顽强甚至冒失地冲破俗气,多方探险尝试,不以某一特殊趣味和风格为正统,重视以个人具体的生命感觉进入自己的风格语言,以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突破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所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制约和环境有时会以要求特定的语言组织方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