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一〇五一至一一〇七),宋代書家。早年名『黻』,四十一歲後改署『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稱米南宫。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徙居襄陽〔今屬湖北省〕,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建海岳庵。宣和時爲書畫學博士。後至禮部員外郎。好潔成癖,多蓄奇石,人稱『米顛』。其書宗晉法,以二王爲歸,晚年出人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與蔡襄、蘇軾、黄庭堅齊名,後世稱爲『宋四家』。《新得紫金研帖》、《三吴帖》、《臨沂使君帖》、《致伯充書》、《致彦和書》、《致希聲書》、《張都大帖》、《論草書帖》、《值雨帖》、《清和帖》、《篋中帖》爲米芾傳世的有名墨迹,現藏臺北故宫博物院,其書寫揮灑自如,風格鲜明,皆爲佳構。《白熟帖》、《亭觀帖》、《高郵帖》、《寵臨帖》、《憂畏帖》爲刻本,選自南宋岳珂所刻《英光堂帖》,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該帖因其刻時距米芾未遠,米之真迹應易見到,故而所選刻者皆爲米芾上乘之作,是學習和研究米芾書法的重要資料。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