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及其论文集的出版是在多方支持下实现的。除国家教委和会议发起单位的通力合作外,美国新闻总署和香港中文大学港美研究中心都为会议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使会议得以圆满召开;在本文集的论文筛选和编排过程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做厂大量细致的工作;著名城市史研究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包德威(DavidD.Buck)教授曾认真审读入选论文,并提出较详细而有分量的意见;本书申请出版补贴时,承蒙丁则民教授和李道楼教授鼎力推荐;中华美国学会对本文集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本文集的顺利问世。对此,我们谨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根据入选文章的内容,本文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文,除一篇评论美国的城市史研究外,均从某一角度或某些地区探讨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与政治品德的危机?城市史、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新认识》探讨了城市社会的变迁如何对城市研究产生影响。作者从大众心理和道德行为变化的角度审视这一间题,发现白本世纪50年代起,个人主义盛行,群体意识淡化,进而学术界对城市也提出了新的解释,即强调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这种新的解释在丰富了城市史和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法预见的后果:它忽视了市民和政治品德。在此以前的城市研究曾经很重视群体意识的重要性,主张个体只是附属于群体而存在,是群体的一部分。作者从城市史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两位权威学者老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和理查德・卜德(Richard C.wade)的论著及其时代背景入手对此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忽视公共利益、崇尚个性自由是韦德在50年代就提醒人们注意的现象,然而,这一现象70年代仍很强烈,90年代再度萌发。目前城市研究中的很多所谓新领域,其实并无新意可言,只是更加重视个体的作用罢了。这是一种有害的倾向,导致市民和政治道德的危机。城市研究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城市史研究应该寻求如何保持和发扬公共意识,关注集体利益的传。 中美两国均为地域辽阔的泱泱大国,存在地区差异,似应从区域的视角进行比较,而非就全国泛泛而谈。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宏观区域学说”创立者G・W・施坚雅教授曾反复强调的。与此同时,进入本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老工业基地相继出现了发展迟滞、增长乏力的现象,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这两个一度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区相继沦为问题的中心,被称为“冰雪带”。从这一认识出发,《工业城市发展的周期及其阶段性特征?美国中西部与中国东北部比较》一文选取美国中西部和中国东北部这两个最具典型意义的工业区进行比较,试图从中寻绎工业城市发展的周期及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土地投机与19世纪美国西部城市化?兼论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城市化》一文从一个较新的视角探讨城市化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差异。作者对土地投机和城市化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并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互动关系。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坐标,城市化与土地投机的交集点主要体现在土地、人口和资本三大经济要素的流动上。以铁路为主要代表的土地投机集团和个人所从事的土地投机,有助于社会人口的流动,既促使国外移民和东部民众移向西部城镇,又推动农村居民流向城市。与此同时,土地投机还促进了西部城市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西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作者较有力地证实了土地投机对西部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相形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并无土地投机活动,城市化缓步前进。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土地、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使土地资源的重组和上地市场的形成。各类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大批农业用地的流动,并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了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正确认识土地投机在促进土地、人口和资本只大经济要素的市场流动过程中,所独具的经济杠杆和市场润滑的作用。 《论市中心区功能分离问题》重点考查市中心区中居住区和工商业区相互争占土地,并由于土地投机集团从中作梗等原因,市政部门无力实行住房改造和建设方案。作者通过对苏黎世这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西方城市的探讨和与中国城市的初步对比,提出切不可放弃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免重蹈西方国家城市用地的无政府状态的覆辙,进而难以实施有效的市政规划。此文从另一个角度论及了土地投机的消极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前一篇文章论点相左。 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规律性的变化,这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其中,交通运输、高科技的发展是较为关键的。《中国与美国的铁路城市》一文从“城市形态反映城市功能”的基点展开分析。在这两者的关系中,铁路起了很大作用。 高科技开发,往往以城市为依托;或者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新的城市及城市群的产生,美国著名的高科技区“硅谷”和"128公路”就是这徉两种不同的类型。对于这两个典型的剖析,显然可为我国当前的高科技区发展和城市化提供有益的借鉴。《“硅谷”与“128公路”兴起的特点比较》一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特殊的城市化地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其后来的不同发展模式。 郊区化的长足发展也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明显反映,这一点在美国最具典型意义。《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及其社会影响》一文将郊区化分为近代郊区化与现代郊区化两个阶段,并选取更有现实意义的现代郊区化做考查对象。作者列专题分析了郊区化和大都市区的关系,郊区化和郊区新中产阶级的形成,中心城市与郊区的矛盾冲突等等,还对联邦政府的市区重建措施不力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郊区化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人口流动、外来移民和种族关系以及宗教问题等。 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侧面,素为欧美学术界重视,但在我国研究稍显薄弱。《人口流动与美国城市化》从探讨这一问题规律性的高度对美国人口流动呈现的“v”字形?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又由密度很大的城市向非城市地区分散的现象进行分析。作者认为,这一来一往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城市化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人口在城乡间的互动,在同一区域内或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流动渠道。作者对美国人口在地区内和地区间流向的几次变化加以归纳 后发现,从上世纪后期至本世纪中期,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转入城市,其中,先是在本地区内流动,后来形成跨地区流动;本世纪70年代起,出现减轻城市压力的与历史上人口流动相反的逆向流动,从大城市区迁往非大城市地带,就地区而言,总趋势是向西、向南移动。这些都是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据此作者提出,人口的逆城市化消势将不可阻挡地继续下去,而且可能成为下世纪的美国人口移动的主流。 在人口流动方面,美国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象是外来移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外来移民涌入美国的高峰期。这些移民绝大多数流入城市,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1860一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就是对这一现象所做的探讨。作者以移民的流向为线索,较细致地考查了这些移民对区域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 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