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于1945年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如今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作之一,也是最早拥有大量美国读者的小说之一。黄玉雪的这本自传体的畅销小说之所以继续吸引广大读者是因为它的文体既简单明了(它不断被推荐给青年读者),又因为它是一个在美国取得成功的故事而具有吸引力。近来,黄玉雪的记叙体小说被公认为汤亭亭和谭恩美这类后来的女华裔美国小说家自传体小说的重要先驱者,但同时被指责是一本毫无批判地接受美国文化优越论的著作. 《华女阿五》之所以在美国流行,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符合美国基本的文化神话之一:通过艰苦工作、勤俭和抓住机遇,移民家庭便能逐渐实现美国梦。美国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这类记叙体的伟大范例,是关于美国人靠自己奋斗成功的经典叙述。黄玉雪在她的自传里向世人展示她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的伟大信仰,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这渐渐使她与父母以社会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在一种意义上讲,黄玉雪的故事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一个为她自己获得被人重视的故事,超出了小说标题中华女阿五低人一等的概念。 《华女阿五》给予这个美国式成功故事的双重涵义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华裔美国人,而且是女子。该小说出版时正是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对亚洲人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与日本人交恶(日本侵略者在二次大战中惨无人道,无恶不作),另一方面与中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尽管如此,政治联盟不一定消除种族的刻板印象,美国在法律上社会上对亚洲人长期存在偏见,一般地讲,亚洲人不被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多数人真正地接受。不过,一些美国作家,特别是赛珍珠介绍中国的作品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使美国人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有了正面的印象,对他们产生同情。黄玉雪也表明她的写作动因之一是她热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华人所做的贡献,这样,在西方世界里,华人会得到认可”。(第二十七章)结果是她以有趣的笔调,很详细地描写典型的美国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有趣的不同的文化而不是怪异的文化。书里有对庆祝传统节日、结婚、生孩子、殡葬等等仪式的描写。中国文化受到最大注意的一个方面是饮食。黄玉雪详尽地描写了中国菜的各式调料和配方,烹调成了她与美国白人交流和获得好感的主要方式并非偶然,因为美国人喜爱中国饮食是众所周知的。 黄玉雪创作显然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美国华人具有值得自豪的明显的文化特性,但基本上和其他的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黄玉雪一家有关日常工作的伦理和自力更生的态度符合美国人所喜爱的理想。另一方面,使黄家明显脱离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是,他们强调传统和体现在黄玉雪父母身上特别是她父亲身上严格的家庭等级制。这当然是黄玉雪故事里主要冲突的根子,她逐渐实现她的个人主义,抵制她父母的命令。故事的主线是黄玉雪逐渐明白在她生长的家庭和文化单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个外部世界为她提供了一整套另外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关于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念。黄玉雪说,当她在额外时间为凯泽家当帮工与美国家庭相处时,她就豁然开朗了。黄玉雪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她反对父亲上,虽然她保持着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黄先生事实上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基督徒。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力地摈弃儒家传统的某些方面,诸如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同时他也相信道德责任,当他看到违背大众利益的现象时,他便要说出他认为正确的道理。不过,在另外的方面,他尊崇儒家的正统观念,要求他的女儿绝对服从他的意旨,对他不公平对待女儿的做法辩解。 表现在《华女阿五》里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要发展,因为黄玉雪代表美国华人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整个美国华人社区日益变得重要了。这意味着一种转移,从直接移民到美国并保持中国人特性的华人转移到年轻的华裔一代,年轻的华裔对中国缺少亲身的体验,没有父母对中国的那种依恋,事实上他们越来越把自己首先看成是美国人,然后才是中国人。根据这样的看法,尽管黄玉雪关心学习,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保留中国的传统工艺,但很难否认这本小说不是基本上抛弃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该小说的关键时刻之一是黄玉雪在大学里学习社会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现代美国社会,“我们认为孩子都是个体,父母再也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他们要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第十五章)黄玉雪听了顿时大吃一惊,因为这是对她所受到的教育直接挑战。她立刻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些“现代真理”,认为她父母的价值观念是落后的,注定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箱里。随着她认识的提高,她发觉自己在家庭的环境里越来越感到心理上和感情上受到压抑,感到有必要离开这个压制人的、限制她行动的环境。 《华女阿五》的自传形式特别有趣,也很重要。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