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叙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连同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作者的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写人物事迹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