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有人问银行家J.P.摩根怎么看股市的发展趋势。他的回答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股市还会波动。”股市的头号权威本·格雷厄姆(Ben Graham)为自己最后的,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寻找主题。最终他在维吉尔(Virgil)的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中找到一句合适的话。该书的题词是:Pei varios casus,per tot discrimina rereum tendimtls。其意思是:我们在机遇缤纷和变化无常的道路上开拓前进。自从1997年我开始创作《至高无上》以来,股市风云变幻,充分证明了上面两位投资者的预言——股市本质是多变的。在过去的15年里,股市曾经跌宕起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2000年的网络泡沫,股市两次陷入熊市(2000年3月,2007年9月),股价从最高点下跌近50%,接踵而来的是全球债务危机和复苏,股市的发展走势就如同坐过山车一样。 在我撰写此前言之际,股市再次经历了从恐慌到乐观的情绪转变。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股市弥漫着一股恐慌的情绪。人们担心某些西方国家债台高筑,后果不堪设想。几个月来,欧元区竭尽全力阻止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好像有些力不从心。世界各地的经济专家纷纷预言,未来几年经济不景气,投资者对于类似债券和黄金等所谓的“安全避风港”的资产趋之若鹜。然而几周前股市风云突变,很多包括股票在内的所谓的风险资产强劲复苏,几周之内平均上涨20%。面对财运逆转,很多人不再学习股票投资或者如何从中受益。其实这不足为奇。毫无疑问我们所处的时代,股市收益相对偏低。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正如我们在互联网鼎盛期所看到的那样,很多投资者完全脱离现实,股价高得离谱,没有任何依据——这种疯狂的行为在金融界前所未有。类似这样的市场繁荣和萧条交替循环,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现在我们事后想想,1982~2000年,股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每年平均通货膨胀调整后收益率为12%,远远高于股市长期的平均收益率。这段时期尽管有一些小插曲,比如1987年的股市崩溃、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想通过投资股市赚钱还是很容易的。很多人第一次入市就赚钱了。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股市规章制度的废除,促使新的股票交易所在世界各地兴起,24小时实时全球交易闪亮登场。然而,到了21世纪初期,经济环境不尽如人意,股市发展举步维艰。美国和英国股市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和富时全股指数——从资产的角度看,在21世纪头10年结束时都有所降低。即使从股息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投资者在这头10年也是亏损的。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以及股市阶段性的波动让人们更加厌恶风险投资。利率暴跌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导致包括股票在内的各种投资产品的收益缩水。 但是,我们可以从低迷的股市中得出很多有用的结论。我之所以着手写《至高无上(二)》,就是因为在顶级专业投资人的身上,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方法。自从2000年股市创新高以来,成功投资的案例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理解股市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在收益缩水的时候,更有必要听取明智合理的专业投资意见。今天的投资环境,无论是对于专业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来说,都充满了挑战。在过去的15年里,有选择的投资是有回报的。自2000年以来,英国和美国股市竭尽全力希望东山再起。相反,黄金和债券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黄金价格实现连续11年上涨,价格涨了8倍。新兴的债券市场在过去12年里市值翻了一倍,比如本书的人物之一马克·莫比尔斯(Mark Mobills)管理的投资信托公司。自2000年以来,政府债券的年收益率一直在7.6%徘徊,而英国股市的收益率只有3.2%。(但是,不要以为债券的超常表现可以在未来重演。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本书介绍的专业投资人士对于上述提及的股市走势早就有所预见。事实上,钱总是能赚到的,只要你知道哪儿有赚钱的地方——问题是: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的话,从哪里可以学到,如何做得更好?这也是本书再版的原因。本书记录的专业投资人士有些已经不在人世。其中最明智的两位大师,伊恩·拉什布鲁克(曾准确预言2008年全球银行业信贷危机)以及尼尔斯·塔布(NilsFaube,曾预言1987年股市崩盘)在本书第一版上市之后就巳离开人世。另外两位,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t)和约翰·卡林顿(John Carrington)已经退休。因此,本书中介绍这四位的内容基本上保持原样,只是加了简单的附注以更新个人传记而已。他们的投资智慧和真知灼见依然同以前一样意义非凡。书中的其他四位投资人士,仍然积极地从事基金管理这一行业。我做了大量的修订更新,改写与之相应的章节。就拿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来说,我全面更新了介绍他的这一章节。波顿的故事一直持续到2007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