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动词的隐喻性评价研究》提出言语动词,即有关言说的动词,具有隐喻性评价特征。隐喻性评价指通过语法隐喻方式实现的评价。评价在本文中指任何能够反映言说者/作者对语篇中实体价值的观点及态度。 通过对言说经验和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隐喻的认知分析,本文详细说明了言语动词如何隐喻性地表达评价意义。在分析言语动词中,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言语动词被划分为以说话者、以受话者和以目标为主导的三类,每类动词在表达意义时各有侧重。本文从三个层面出发――小句层面下、小句层面中和小句层面上――探究了这些动词表达评价意义的理据。所有这些分析都以英语本族人在文学著作、新闻报道、法庭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话语为语料。 首先,本文阐释了前人对言语动词和评价理论的研究,并介绍了四种研究言语动词的主要途径――传统的途径、言语行为理论、统计学途径和系统功能语法理念。然而这些研究途径都没有重视言语动词的人际意义。而就评价研究而言,虽然有哲学的和语言学的研究途径,但是这些研究局限在形容词上。因此,《言语动词的隐喻性评价研究》扩展了评价的研究领域,并将言语动词和评价分析联系起来。 其次,本文认为,言语动词一旦出现,与之相关的是引述或转述。当言说者/作者引述或转述一个言语事件时,他对该事件的立场观点通常由言语动词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出来。因而言语动词被看做传闻语的标记,且不能在法庭上作为证据。 实现评价的手段很多,例如表示态度的词汇和情态隐喻。言语动词具有隐喻性表达评价意义的潜势,能够将一个言语事件从图形浓缩成成分。在小句层面以下,各种言语动词间的关系例如蕴涵关系和方式关系,使隐喻性评价成为可能。 在小句中,言语动词和心理描述动词本质上能描述同一现象。言语动词在本文中被认为是声音化的思想并且能间接地表达言说者/作者的态度。这就是言语动词的跨过程特征。 最后,本文将隐喻性评价分析框架应用于分析新闻报道和法庭会话。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与者在新闻报道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言语动词。这就是说,言语动词表明了记者对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态度。对法庭语篇的分析表明了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动词比较客观,并常用于开庭陈述中;然而以受话者和以目标为主导的言语动词则比较主观。 通过对言语动词表达评价意义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评价子系统――隐喻性评价。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本文表明隐喻性评价方式在新闻报道和法庭语篇中表现非常突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