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学养读本》从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视角出发,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发展,对接人教版中学政治教材,梳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涉及内容重点,呈现大学阶段应该着重的教学侧重点;多维度剖析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介绍相关经典文献导读,解读重要理论观点或关键性概念范畴;讲述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史沿革,展示课程教学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体系、提供教学文化资源,使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增强学科归属感,同时亦可*好地规划自身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学术素养。 宋进,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国史学会高校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协作组负责人等职。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等的教学与研究。 导论第一篇 知识衔接与重点处理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五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重点概括(二)知识衔接(三)内容处理(四)文献脉络第二篇 问题聚焦一、关于近代中国衰弱问题二、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问题三、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问题四、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五、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问题六、关于中国近现代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七、关于马克思主义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八、关于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九、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十、关于西方学者研究和解释中国近代化之路问题十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史料学问题十二、关于提高大学生历史认同问题第三篇 文献研读精读一、《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二、《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四、《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五、《论人民民主专政》六、《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八、《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九、《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泛读一、《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三、《敬告青年》四、《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七、《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八、《论党》九、《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十、《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十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十四、《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十五、《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十六、《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十七、《苦难辉煌》十八、《社会主义五百年》第四篇 课程发展一、1949一1956年:“新民主主义论”到“中国革命史”二、1957—1976年:“中国革命史”到“中共党史”(一)1957一1960年合并期(二)1961—1966年回位期(三)1966—1976年停滞期三、1978—2005年:“中共党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1978—1983年:恢复阶段(二)1984—1990年:第一轮改革(三)1991—2004年:第二轮改革(四)2005年:启动新一轮改革后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