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理论纲要》内容从汉代至清末,按不同历史阶段选择其中到代表性的书论著述,着重从书法的功用地位、本体特质、创作规律、鉴赏标准及技法原理等方面,概括其基本书学思想,阐明其主要理论贡献,以期理清中国书学的总体发展进程及思想脉络。 王世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原)、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郑晓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秘书长(驻会) 甘中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志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章 汉代书论 节 书法作品是书家心灵的图画 ――扬雄“心画”说的启示 第二节 自然万象美是书法艺术形态美的本源 ――许慎“象形”说的引发 第三节 书法艺术地位确立的宣告 ――崔瑗对草书形态关的赞颂 第四节 一篇否定书法艺术的历史文献 ――赵壹对草书艺术的非难 第五节 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 ――蔡邕对意与象、力与势的探讨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书论 节 难能的创美意识 ――钟繇的“流美”说 第二节 书法万象美的礼赞 ――西晋的书势著述 第三节 从点画美到“意”的主导作用 ――传卫铄的《笔阵图》 第四节 “表意”观念的确立 ――关于王羲之书论 第五节 书法创作规律与审美范畴的创发 ――王僧虔的《书赋》及《论书》 第六节 书法美探讨的深化与意象品评的高峰 ――萧衍、陶弘景、袁昂君臣论书第三章 唐代书论 节 “意象”向“法度”的转换 ――智果《心成颂》与欧阳询《三十六法》 第二节 书法意境美的探索 ――虞世南的《契妙》 第三节 书法“表情”论的高扬与中国书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孙过庭的《书谱》 第四节 书法“意象”观的推崇与中国书学理论体系的恢宏构建 ――张怀罐的书学思想 第五节 “法象”说的深化与可贵的体验 ――李阳冰论作篆 第六节 寓万象奇幻,发一己至情 ――韩愈论张旭草书第四章 宋代书论 节 书法娱乐价值的提倡 ――欧阳修的书论 第二节 高扬艺术家的主体精神 ――苏轼的书论 第三节 追求道德、学养与艺术的统一 ――黄庭坚的书论 第四节 自然天趣的崇尚者 ――米芾的书论 第五节 复古与创新的调和 ――姜夔的《续书谱》第五章 元代书论 节 书法即心法 ――郝经的书论 第二节 崇尚魏晋,复古求新 ――赵孟颗的书学思想 第三节 追求“极致”的理学化书论 ――郑杓、刘有定的《衍极并注》 第四节 书法艺术要素的再开掘 ――陈绎曾的《翰林要诀》第六章 明代书论 节 书统与中和为美的阐述 ――项穆的《书法雅言》 第二节 “拆骨”“拆肉”的继承观与以淡雅为宗的审美追求 ――董其昌的书学思想 第三节 书法古典美的崇尚 ――王世贞的“古雅”说 第四节 书法学习的“脱骨金丹” ――赵宦光的《寒山帚谈》第七章 清代书论 节 “本领”论与“神明”说 ――冯班、宋曹的书论 第二节 人奇字亦古 ――傅山对古拙自然之美的崇尚 第三节 黑白分布视觉效果的揭示 ――笪重光的《书筏》 第四节 对北碑之美的欣赏 ――陈奕禧、何焯的书论 第五节 “精神气骨”说 ――于令涝的书论 第六节 南北书派论 ――阮元对碑派书法理论的贡献 第七节 碑派书法的鼓吹者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第八节 论阳刚、阴柔之美 ――曾国藩的书论 第九节 古代书论的辩证与综合 ――刘熙载的书论 第十节 碑派书法理论的系统化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重印后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