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用30万字、164幅精美照片和图表、图文并茂显示了土壤学发展史和土壤文化的《寂静的土壤》,于11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呈给读者。为了让读者了解该书写作背景、内容和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们借中国土壤学会网站做些解读。期望有更多读者了解并阅读这本书,以提高对有限土壤资源在粮食安全和基本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并提高对其可持续管理和养护。写作缘起《寂静的土壤》的写作,首先得从这本书的倡导者龚子同先生说起。他热爱土壤,早就与土壤科普结缘,有梦想、有规划、有行动。1954年,他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第一次出差就到海南岛,在李庆逵先生领导下,参加海南岛自然科学综合考察队,把红旗插上五指山。归来后写成《我们攀登了五指山》,1956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3万多册。此后在长达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走遍全国各地、涉足近30个国家,驰骋于土壤调查、土壤地球化学、土壤资源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无论到基层蹲点、田间调查,参加野外考察、学术会议、国际交流访问,他总是用随笔讲述与专业有关的风土人情和故事,饶有趣味。他勤学习、常思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感染了他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2001年退休后,被大家推选为南京土壤研究所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首任理事长,主编的“五色土”内容丰富,反映土壤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做贡献的科研人生,颇受欢迎。2013年,他在承担的专著出版后,找我们商量,要把对土壤和土壤科学的看法、反思和感悟写成科普著作,以偿还积压在心中多年的愿望。当然写书客观上有困难,然而出于我们对土壤学的感情,并拥有一定原始素材、谙熟土壤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积累,就着手写作。二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和机遇。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土壤过度索取,造成生态失衡,人地关系尖锐。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人们意识到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人土共存共荣天人合一的大环境,地球上的生命才可持续。土壤科学研究不能再仅以土壤作为一个实验样品,而应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既重现自然条件又考虑经济社会条件,还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践,这是当下国际土壤学发展的趋势和理念。没想到在本书快定稿时,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得知2015年“国际土壤年”、中国土壤学会成立70周年等信息,写这本书与这几件大事契合,真是机缘巧合。写作过程写《寂静的土壤》是颇具挑战性的。作为土壤科学工作者,我们常写论著,但涉足科普书写作仍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本书定位把土壤学与多元视野中的人文历史联系,导致内容和时间跨度大,涉及土壤科学与相关的自然界进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土壤农耕生产孕育出来的土壤文化和文学作品等领域,资料收集工作量很大,还要耐得住寂寞,潜心进行阅读研究才能写作。二是把大部分零星、片段的资料和史实的碎片粘合、拼接起来真是千头万绪。我们曾经试验过几种写法,最后琢磨出一个基础性框架:土壤的前世今生、土壤学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土壤梦三个方面。用两条脉络来贯穿全书,主线是人类与土壤资源的关系,副线是土壤学发展史和土壤文化。三是数据的去伪存真,涉及其他学科问题如何拿捏分寸,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的原则是慎用统计数据,只用能紧扣土壤的别学科资料,自已不熟悉者少谈。四是科普书中照片的清晰秀美是决定该书成败的关键。原来电子版上的照片看来还可以,但离出版要求还有距离。后来经双方努力,对照片进行修正加工,情况有了改进。在这次写书过程中,我们觉得如果没有大家的努力和付出,或者说没有反复的梳理和修改,就没有这本书。面对现实1.土壤学应有更大的作为 土壤学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成土因素变化的历史自然体。应该用发生学的观点、生态学的观点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土壤,并联系当前的社会实践,土壤学才能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土壤学未来的成功,不仅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依赖土壤基本概念的拓展和应用模式的改变。2.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 历史证明,施肥是农业增产不可或缺的措施。当前我国化肥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形成过度依赖化肥的局面。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控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方法;不同肥料的合理配合;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新型肥料研发等关键举措。3.巩固自己的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生产潜力 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下。这些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在不断增加,2014年1亿吨,未来进口总量的目标是2亿吨,而全球谷物贸易总量在2.5亿吨左右。我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说明粮食生产潜力和能力都在下降,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有学者提出靠国外投资发展农业,以此来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因此,集约、节约用地、深化农地制度改革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