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的说,能够在众多的出版物里注意到这本书,纯粹是一点好奇心作怪,想看看作者的“媒介身份”所谓何物,暗自认定其也许不过是加诸媒介的另一顶“新帽子”而已吧!就好像在河滩上无数的石头中随手捡起一颗比较打眼的,想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著作开篇对身份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梳理,援引的都是一些经典“老人家”,提出的概念也不新鲜,但是作者在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和思想传统中理出了一条从主体、自我到身份的概念发展轨迹,并围绕身份概念作出了一些合理的操作性界定,虽然可能是为了论证的需要,到也清爽!不由对作者多了一些好感。 好感很快变成了一种同情和担心,身份概念一直有一个确定无移的对象:人,怎么才能转到媒体上呢?作者从社会学的“角色”概念入手,自然就引入了美国传播研究的功能-角色理论,结合生态学和系统论把媒介看作一个“自我-生态-重新组织的系统”, 并在当代一些著作中指认了类似的研究趋势,就此提出媒介研究从角色理论发展为身份理论的正当性。最后,作者非常巧妙的摆脱了固守“媒介身份”的本体论诱惑,而把身份定义为一种媒介分析工具,完成了此书关键性的理论论证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准备,宣称“身份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作者建构起了自己的“媒介身份研究理论框架”,包括对核心理念的界定、基本框架、范畴和研究方法,并与媒介生态学、媒介场域等相关的媒介理论进行了比较。
阅读更多